今天,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3.15”晚会曝光手机软件预装市场乱象亟待加强监管》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当前,智能手机已经越来越多的走进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而智能手机类投诉却呈爆发式增长态势,连续排在商品类投诉首位。日前,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大唐电信旗下高鸿等公司存在安装手机软件时植入恶意程序等问题,令消费者触目惊心。工商部门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主管机关,应对智能手机软件预装市场乱象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监管。
一、“3.15”晚会曝光手机软件预装市场乱象的主要表现
一是无法删除。据晚会曝光,北京鼎开联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与手机经销商进行合作,将软件包直接提供给经销商,经销商只要通过电脑,用数据线同手机连接就可以将预装软件转入手机。而这类预装软件不能被卸载,意味着从消费者初次使用起就将与手机“伴随终生”, 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即使部分消费者通过获得超级用户权限(root)将其卸载,根据手机厂家的通行规则,消费者又将承受不能再享受厂商对手机保修服务的隐患。
二是恶意扣费。手机软件预装厂商将恶意程序植入手机内,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远程控制用户的手机,如自动安装应用软件、卸载手机中原有的应用软件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令消费者“被定制”各种服务,使用户遭遇恶意扣费,而这些软件在后台隐秘运行,只能通过专业机构的检测才能发现,令消费者常常浑然不知话费如何流失。
三是窃取隐私。一些手机预装的恶意软件隐蔽运行于手机软件系统后台,可以调用用户的位置信息、使用习惯,甚至搜集并上传用户的联系人资料并定期向其官网服务器发送搜集到的用户信息,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而开发者一旦将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转卖牟利,造成手机用户个人信息外泄,轻则导致垃圾短信、骚扰电话影响手机用户正常生活,重则滋生电信诈骗等一系列犯罪行为,危及手机用户人身、财产安全。
四是规模壮大。当前,手机软件预装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已形成了一条涵盖手机生产商、软件提供商、软件预装商、手机经销商、通讯运营商的完整产业链。据晚会曝光,仅是北京鼎开联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家企业,每月预装手机软件的规模就达到了130万台。而2013年新出现的手机恶意程序的数量比2012年增加了3倍,达到了70万个,这些恶意病毒程序无孔不入,在手机出厂、消费者应用当中都可被植入,令消费者防不胜防。
二、加强手机软件预装市场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行政指导,推进行业自律。工商部门应利用企业回访、代表座谈、行政约谈等契机,加强对手机生产商、软件提供商、软件预装商、手机经销商、通讯运营商的行政指导,使其了解手机软件预装的违法性、危害性以及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害性,引导其知法守法、自觉诚信经营。
二是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工信部于2013年11月1日正式执行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虽然从一定程度上预防恶意软件被手机厂商预装,但这一通知仅规定了手机生产企业不得预装恶意软件,手机刷机公司、手机代理经销商的法律义务仍有欠缺,相关处罚方式也未作规定。工商部门可结合消费者的相关投诉举报,通过适当的形式向立法机关反馈,从法律层面上明确手机厂商、刷机公司及经销商的行政责任及违法成本,规范市场秩序。
三是畅通维权渠道,保护合法权益。针对手机恶意植入软件具有较强隐蔽性、消费者维权较为困难的问题,消费者协会等组织应积极行动,依照新《消法》的规定,通过联系专业机构、采取提起公益诉讼等方式,帮助消费者维权。同时,工商部门应充分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畅通12315申(投)诉平台、“一会三站”、工商服务站、红盾政务微博等投诉举报渠道,积极受理、快速处理消费者关于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的投诉,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是规范软件审批,提升安全系数。安卓智能手机应用平台过于开放、门槛极低,这是当前恶意手机软件频出的一大原因。工商部门应通过有效途径向相关部门反馈,参照相对封闭、安全的Windows平台和iOS平台的运行机制,规范安卓平台预装软件产品上线评估管理流程,避免窃取个人信息或吸金类恶意软件未经审核即轻易上线,防手机用户风险于未然。